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四招攝影技巧拍 六十石山 金針 花海

四招攝影技巧拍 六十石山 金針 花海: "位居世界一角孕育我們的台灣,面積雖小但豐富多變的地形地貌,及受大海調節的宜人氣候,造就台灣福爾摩沙美名。近年來更因為數位攝影發展,讓季節更迭的台灣美景快速傳播,而屬於台灣本土秋天,最具代表性的拍攝主題- 金針花 海,鐵定是榜上有名,而金針花最大產區的六十石山,更是極佳攝點。

遊六十石山的拍攝重點


旅遊總希望能把滿滿的美好回憶,都能紀錄下來,但六十石山上,美麗的金針花應該怎麼拍呢?我們依據拍攝時間,大致整理幾個重點,供讀者參考。


六十石山交通指南


開車:由北部自行開車前往六十石山,可走國道五號過雪山隧道,至蘇澳交流道下台9線,循線向南行駛經富田鄉竹田,台九線308.5公里處向東沿產業道路前行30分鐘,約7公里路程即可達園區。由南部則可循南迴公路,由台九線向北行,近期南橫有坍方通行不易,若要通行可事先查詢相關資料。



▲摘至60stoues.csd.org.tw


 


主題1:無限美好的日出


晨昏一直是攝影人喜愛拍攝的題材,位處台灣東岸,在有新鮮空氣與無敵美景的花東地區,不早點起床享受享受,那可真是白來了。六十石山的清晨,往往四點多天還沒亮,就已經有大隊人馬架著相機等著拍日出了,以盛產金針的八、九月來看,花東地區日出時間大概是五點左右,雖然地方頗大,沒有太嚴重的卡位問題,但想體驗色溫的變化,還是早些出門吧。


從最高點忘憂亭向東望去,菲律賓板塊擠壓歐亞板塊形成的海岸山脈群橫亙前方,先是出現金絲勾邊的山陵線,而後太陽由群山中悄悄冒出頭來,霎時金色的陽光灑落,美好一天由此展開。


由於太陽光會直射進入鏡頭,建議旋下UV保護鏡,並加上遮光罩,積極避免耀光干擾畫面的狀況發生,當然拍攝這類的逆光影像,相當考驗鏡頭抗耀光的能耐。另外,採用漸層鏡或是縮小光圈用黑卡,讓海岸山脈陵線能表現出來,也是不錯的方法。



▲Nikon D200 + AF-S DX Zoom-Nikkor 18-70mm f/3.5-4.5G IF-ED的21mm端。光圈F9, 快門1/320秒, ISO 200, 光圈優先模式, 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主題2:媲美瑞士的縱谷美景


六十石全景是到金針山必定拍攝的重點,而觀賞全景的黃金時間與地點,正好也是最高點忘憂亭,日出後的時間。也就是說,看完日出後轉過身來,成片的金針花田佈滿在山坡上,蜿蜒的山路點綴幾間民宿與農家,頗有怡然自得、遺世獨立的感覺。


八、九月的花東,若無颱風搗蛋,早晨出現藍天白雲的機會頗高,配合清新空氣,前景金針花,而後黃橙橙山坡與遠方花東峽谷與中央山脈,構成完美景緻。此時晨光由背面撒落,溫暖金黃色的色溫,讓金針花更顯嬌嫩。六十石山上共有六座景觀涼亭,若有時間探訪,也可由不同角度來紀錄。



▲Nikon D200 + Nikkor 16mm AF Fisheye。光圈F9, 快門1/320秒, ISO 200, 光圈優先模式, 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後面還有其它金針花的拍攝手法哦!)



主題3:滿佈山坡金針花海or給它個特寫


六十石山的金針花並非全部都是開花的狀態,事實上已開的金針花,就已經尚失採收的價值。所以成片開花的金針花海,是當地政府協調居民,特地留下來的區塊。雖然沒有採收的價值,但為了讓大家都能欣賞到美麗的金針花,還請不要隨意採摘。當地居民對於特地來訪的遊客,已經相當的習慣,拍攝時可將忙於農作的金針花農放入畫面中。


金針花只會在白天綻放,晚上就合起來了,歐美又稱之為「day lily」一日百合,所以想要拍到“笑臉迎人”的金針花,要等到太陽出來後才有機會拍的到。除了綻放的金針花外,青翠的花苞也能作為拍攝的主角,不過若是居民採收的區域,就請不要接近,畢竟這是當地居民的經濟來源。


▲Nikon D200 + Nikkor 80-200 f/2.8 AF-D的155mm端。光圈F8, 快門1/125秒, ISO 100,光圈優先模式, 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Nikon D200 + Nikkor 80-200 f/2.8 AF-D的155mm端。光圈F8, 快門1/60秒, ISO 100, 光圈優先模式, 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金針花可以成片的花海或是單朵來表現。以特寫單朵花來表現時,可蹲下來採用平視或仰角拍攝,並以藍天作為背景,暖色調的金針花會更為突顯出來,拍攝時可嘗試不同方式拍攝,並觀察光線來源,如採用側逆光,便能勾勒出花朵的邊緣,配合較暗的背景更能增加立體感,金針花也仿若躍然於紙上。


若要表現成片的花海,可帶入山區隨地勢自然起伏的曲線,配合前景數朵花與遠方藍天,仿如置身傳說中的香格里拉。此外,午後有時會有山嵐隨風上下躍動於山區,可把握山嵐初至的短暫片刻拍攝,重點在於主體到相機間儘量不要有雲霧阻擋,如此就能利用天然雲霧變化帶出空間感,觀看照片也彷如聞到山間清新空氣。


▲Nikon D200 + AF-S DX Zoom-Nikkor 18-70mm f/3.5-4.5G IF-ED的23mm端。光圈F9,快門1/320秒, ISO 200,光圈優先模式,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Nikon D200 + AF-S DX Zoom-Nikkor 18-70mm f/3.5-4.5G IF-ED的60mm端。光圈F9, 快門1/250秒, ISO 200, 光圈優先模式, 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主題4:夜間星空攝影


六十石山遠離市區,僅幹道上有幾隻路燈,要找到無光害的地點觀賞滿天星斗,可是相當容易的事情,住在當地民宿,趁晚上拍攝星軌或銀河,也是相當不錯的體驗。


若想拍攝星空除了要找萬里無雲的好天氣外,還要考慮月亮的影響。月球亮度足以遮蓋銀河與月亮周圍星體,所以想要觀察或拍攝星空,最好配合時間前往,在農曆月初或月底的時分,此時月亮處朔月(新月),可將光害減至最低。


一般玩家想入門星空攝影,可由拍攝星軌開始。與一般拍攝夜景採用小光圈的概念不同,由於星體亮度相當微弱,且視為無限遠處的點光源,所以要採用最大光圈。在沒有光害的影響下,可大幅延長曝光時間,拉長星軌的長度。想要拍攝同心圓式的星軌,就要先行找到北極星,並以其為中心進行曝光;想要拍攝線型的星軌則面向東、西方位。拍攝星軌時,可適度的加入地貌增加畫面的穩定性。


 


金針花的家鄉小天堂六十石山


六十石山位於花蓮富里鄉東北方,屬於花東縱谷海岸山脈中的一支,海拔約八百多公尺,山路蜿蜒而上,最高點約莫九百六十公尺,清晨時分可順光俯視花東縱谷狹長地形與姑巒溪。六十石山區域共有六座涼亭,分別以金針花的別稱命名包括忘憂、黃花、鹿蔥、丹棘、療愁、萱草等,其中忘憂亭位於最高點,也是拍攝六十石山全景的最佳地點。


太平洋海風由背面海岸山脈推昇後,在六十石山隨地勢而下,大量山嵐形成雲海,終年繚繞山間。正面則是花東縱谷最狹隘的區域,山下稻田彷若棋盤般列於縱谷區域,隨著稻禾青翠央苗、金黃結穗,展現多彩景致。生產的「富麗米」更於2004年通過日本127項嚴格考驗,在日本本土與當地名產越光米一爭高下。遠處的中央山脈層疊而上,放眼望去,花東縱谷美景盡覽眼底。


▲金針花海隨山坡起伏,悠閒寧靜何需遠遊歐洲。


 


早期種植水稻的六十石山,後因稻米價格直落,並配合政府農業轉型輔導,改而種植經濟效益較高的精緻農業,包含茶與金針花。每年八月初至九月底是金針花盛放季節,也是六十石山金針採收期,由於金針花鮮豔色彩,近年更受花蓮縣政府大力扶植,而走向觀光農業,常吸引大批遊客前來體驗金針山風情。


金針花種植面積約略300多公頃的六十石山,名字來由頗具古趣,較多人採用的說法,是早期台西雲林人至花蓮移墾,拓山為田種植水稻,因土地肥美氣候宜人,每甲地可產60石米〈約6000斤〉,當地居民因而以六十石山為名,以此說法來看,“石”的讀音應為“旦”。另一種說法則是日據時代,大量砍伐樟樹後,當地居民由山頂往下望,山坡上共有60顆巨石散落其間,是以稱為六十石山,所以亦有人以“時”為讀音。


▲Nikon D200 + Nikkor 16mm AF Fisheye。光圈F9, 快門1/160秒,ISO 200, 光圈優先模式, 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餐桌上都有它,但你熟悉它嗎?!)



金針花小檔案


金針花是我們最常入菜的花卉,不論是煮湯、炒菜都相當合適。事實上,中國傳統種植並食用金針花的歷史已有數千年,早在詩經內,就已經能看到金針花的相關記載。


正式學名為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inn.〉,又名諼草、宜男草,為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天開花。葉從基部生出,花則位於梗莖頂端,約六至十朵不等,一日開一日花,原生種花分澄、黃,花共有六瓣,花瓣、笣瓣各三,組合而成,花蕊雌雄同體。金針花耐寒暑,適土性佳,抗病力強,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C及鈣、磷、鐵、胡蘿蔔素等人體所需物質,可供鮮食,亦可乾燥後儲存備用。



▲Nikon D200 + AF-S DX Zoom-Nikkor 18-70mm f/3.5-4.5G IF-ED的18mm端。光圈F9,快門1/500秒, ISO 200,光圈優先模式,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金針花不僅拿來食用,本身還具有藥性,本草綱目記載萱草性甘、涼、無毒〈事實上,生食具秋水仙鹼〉。不過以藥性來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說明是:「萱草本作諼,諼,忘也。詩云:『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說的是心情鬱悶時,玩賞漂亮的金針花,可以忘去煩憂。晉代嵇康在《養生論》中寫道:「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蠲通「捐」,是拋棄,捨棄之意)。


如此說來,金針花能忘憂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因為看起來很漂亮,所以能轉移憂傷?直至1993年,才有金針花治療失眠症的相關研究,研究報告中認為,金針花具鎮定安眠的作用,並少有副作用。姑且不論是否真有鎮定藥性,但看著滿山遍野的金針花,心情想不好也難吧。


萱草自古即有大量應用紀錄,在漢朝葉子常用來製作「萱紙」,直到今日書寫書法的紙張早就不用萱草葉製作,但名稱依舊以「宣紙」為名。另外萱草亦象徵孩子對母親的親情,國小就讀過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其中的“草”即指萱草。宋代蘇東坡也寫過「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其中的芳心,有人解釋為母親的心。此外,金針花也是古代常用的染料。


較為有趣的別名來由則是宜男,三國曹植曾書「草號宜男,既燁且貞。其貞伊何?惟乾之嘉。其燁伊何?綠葉丹華。光彩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樂,好合琴瑟」來描寫金針花,稱「宜男」是因為民間相傳,懷孕婦人佩帶萱草,就能一舉得男。



▲Nikon D200 + AF-S DX Zoom- Nikkor 18-70mm f/3.5-4.5G IF-ED的60mm端。光圈F9,快門1/200秒, ISO 200,光圈優先模式,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Nikon D200 + AF-S DX Zoom- Nikkor 18-70mm f/3.5-4.5G IF-ED的60mm端。光圈F8, 快門1/125秒, ISO 200, 光圈優先模式, 自動白平衡, RAW轉JPEG。



▲美景當前,豈能空手而回,當然要留下幾張美美紀念照,才不虛此行。



▲愛惜花木讓大家都能欣賞美景。



▲現採黃澄澄的金針花,是農人辛苦的收穫。


▲不論綜觀還是微觀,金針美景俯拾即是。


 


延伸閱讀


夏日賞荷拍攝趣


花蓮 富里 六十石山 金針花季 拍攝建議(上)


花現 台東太麻里 :慢遊 金針花 花海


我也想學 生態攝影 ,該準備些什麼?


 


攝影:陳金燾/作者:孫宗瑋
本文同步刊載於DIGIPHOTO數位相機採購活用 第33期
購書請洽客服信箱(csc@cite.com.tw)

加入Digiphoto Facebook粉絲團"

你熟悉 徠卡 Leica 的歷史嗎?

你熟悉 徠卡 Leica 的歷史嗎?: "對於攝影師來說,徠卡絕不只是一個品牌,而是攝影的某種精神象徵。事實上,徠卡相機的確也是現代頂級相機的神話之一,幾乎是每一個攝影師的終極夢想。但是關於徠卡的故事,各位又瞭解多少呢?以下就由 傳頂級攝影器材那時西藏 作者 趙嘉 來與各位說說這個經典品牌的故事吧!

20世紀初,徠卡(Leica)的神話發源於德國中西部一座名叫威茲勒(Wetzlar)的小鎮。1931年的某一天,首席光學技師奧斯卡.貝納克(Oskar Barnack)先生在威茲勒的街頭,舉起手中自製的小相機按下快門,這是一台他自己做著玩的小相機,但也是世界上一台使用35mm電影底片拍攝24×36mm片幅的相機。由此開始,它改變了相機的未來,也改變了攝影的未來;從此這個世界都被記錄在一個小小的方格裡,它在記錄世界的同時,也改變了世界。



 


135mm相機的代名詞


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裡,徠卡相機都是35mm相機的代表。歷史上,徠卡曾經受到各式各樣的衝擊,經歷各個時代,但是它依然憑著高品質的產品頑強地存活了下來。現在,徠卡相機的製造工廠已經遷到距離威茲勒幾十公里外的索爾姆斯(Solms),威茲勒則持續生產徠卡公司其它的光學產品。


索爾姆斯是一個純樸幽靜的德國小鎮,風格古樸的屋頂參差密佈在碧綠的山丘之間,整潔狹窄的街道兩旁是木造結構的樓房。平時這裡並沒有什麼遊客,當地甚至沒有一家對外營業的旅館,但是世界各地的旅客每週會有兩次群集於此,參加徠卡工廠為期半天的參觀日活動。



 


(進入數位時代言,Leica都生產哪些產品呢?!)



從一面徠卡牆開始參觀之旅


徠卡的主廠房是一幢占地12,000平方公尺的白色建築物,紅色的Leica標誌在翠綠掩映之中若隱若現。參觀路線通常從著名的「徠卡牆」開始,這是全部由實物組成的年譜牆,旁邊有一個區域展示著一些特殊的徠卡產品,例如特殊訂做或者即將要上市的機型。再往裡面走,可以看到徠卡相機生產的各個環節,沒有大規模的生產線或高速運轉的機械手臂,只有許多中老年員工認真埋首於自己的手工工作。


走廊兩側是徠卡加工技術的介紹,你可以看到手裡M6的機頂是如何從一塊完整的銅合金被打磨出來的,也可以瞭解到Tri-Elmar-M 28-35-50mmf/4 ASPH的結構有多複雜。走廊上懸掛的是用徠卡相機拍攝的作品,可以讓你比較一下自己的鏡頭是不是拍出了這樣的品質。


▲著名的用實物組成的「徠卡年譜牆」。


參觀完之後,每個人都會深刻體認到徠卡之所以如此昂貴不只是因為品質極為優良,或者成像效果超乎尋常,更是因為徠卡相機是為了使用一輩子而製造的,甚至可以作為傳家之寶。


 


目前徠卡主要產品是?


在全盛時期,徠卡公司擁有很長的生產線,涵蓋了35mm攝影器材前後期的各個領域;在自動相機以及數位風潮的衝擊下,至今徠卡仍保留了最核心的產品和生產技術。現在徠卡主要產品包括:



  • M系列測距式相機。

  • S系列單鏡頭反射式數位相機。

  • R系列單鏡頭反射式相機。

  • 輕便型相機。

  • 數位相機。

  • 望遠鏡。


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無疑是徠卡的M系列相機,我在本書《傳統篇》中也詳細介紹了這個系列幾乎每一部相機的歷史。在進入數位時代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徠卡的靈魂 — M系列有哪些傲人的特色,並且保留至今。


(你知道哪個系列的產品是Leica的要臣嗎?!)



M系列:徠卡的靈魂


雖然沒有強大的自動功能,徠卡幾十年來所生產的測距式相機一直活躍在攝影界,即使自動對焦時代流行配備快速馬達的單眼相機,還是無法取代職業攝影師手中小巧簡單的M系列相機。對攝影集器材愛好者來說,徠卡M的魅力仍然是其他品牌相機所無法企及的。


很多人認為,徠卡M相機是地球上最接近「完美」的相機,已經有太多雜誌和書籍詳細闡述了它的優點,在此書中,我不想再重複那些使用者已經深刻領會的共識。其實認同徠卡M原因很簡單,徠卡M在眾多相機裡有以下幾個絕對優勢:



  1. 堅固可靠的性能和極低的故障率, 可以在-25℃∼60℃放心使用。

  2. 幾乎無聲的快門,旁軸結構使機身不會因為反光鏡運動造成震動。

  3. 擁有光學品質最頂尖的鏡頭群。

  4. 即使沒有電池或者電池耗盡也可以正常工作。

  5. 快門時滯是所有相機裡最短的,在有經驗的攝影師手中幾乎可以保證「所見即所得」。




生產一台頂級相機可能是某一個設計大師畢生心血的結晶,但是生產幾十年專業頂級機所需要的更遠遠不止於此。


為了能讓徠卡M系列的品質都達到完美,需要更多的手工調整,因此徠卡維持較小的生產規模。在品管控制上,它並沒有採取一般廠商的抽檢方式,而是逐一檢查以保證每一台M型機身及每一款M型鏡頭都能通過測試。徠卡價格高昂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此,但也造就了徠卡相機傳奇的品質保證。


 


有別於SLR的安全快門計算


徠卡M最大的秘密在一塊小小的快門簾幕上。早在第一台徠卡M型相機(M3,1954年製造)就已經使用這種膠質布幕快門,這看似平凡的快門卻能保證超過10萬次的快門釋放(如果經常使用和保養,你甚至不會知道真正的壽命),相當於單眼相機1/5的快門時滯和幾乎無聲的快門釋放。


在使用單眼相機的時候,你可能聽過一個關於「手持最短快門時間是鏡頭焦距倒數」的定律。但是對於一台旁軸相機來講,由於沒有反光板彈起落下的過程,也沒有收縮光圈的動作,因此不會有反光板和鏡頭本身所產生的震動。所以使用徠卡M的攝影師可以指著一張完美無瑕的照片很輕鬆地告訴你,這幅照片是用1/4秒、1/2秒甚至更低的快門拍攝的。



 


(猜猜看,哪些攝影名人是使用Leica相機?下一頁告訴你!)



名人都用它


世界上可能沒有任何一個系列的相機,能像徠卡旁軸相機一樣留給我們那麼多記憶中「偉大」的影像:從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y Cartier-Bresson)到羅伯.卡帕(Robert Capa)、從二次世界大戰到波灣戰爭、從喜馬拉雅山到阿爾卑斯山、從熱帶到極地,從來沒有另外一台相機為這個世界帶來如此豐富的影像。


早在數十年前第一台徠卡M原型機問世的時候,它就已經是一台非常精密的相機,後來歷代徠卡相機始終保持了堅固耐用的機身結構、精確可靠的操控能力、幾乎沒有故障以及永不落伍的產品調性,在造型上也依然保持著慣有的低調、內斂和沉靜的風格。



徠卡M不僅手感極佳,輕柔得近乎無聲的快門更是令每一個使用者難以忘懷,這些特色造就了徠卡M的獨特魅力;儘管常在人群中口耳相傳或見諸各類書報文字之間,但實際上沒有人能真正描繪出徠卡M的全部。要真正了解它,唯一的方法就是擁有一台M,並且經常使用,不斷地用它拍出好作品。


作為35mm相機的開創者,徠卡的旁軸相機和現在主流的單鏡頭反射式相機在操作和拍攝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因此,不常使用旁軸相機的初學者都需要較多實際拍攝經驗來適應,在真正能駕馭之前,千萬不要輕易對它下結論。


延伸閱讀


相機界的勞斯萊斯:全幅RF相機 Leica M9 評測


Leica 旗艦店進駐 BELLAVITA 丁春誠 、 張鈞甯 站台直擊


全友 ArtixScan F1 雙平台 底片掃瞄器 介紹


你熟悉 卡爾蔡司 Carl Zeiss 的歷史嗎?


作者/攝影:趙嘉
本文同步刊載於頂級攝影器材(數位篇)

加入Digiphoto Facebook粉絲團"

【粉絲特輯】我的第一次 英國 之旅

【粉絲特輯】我的第一次 英國 之旅: "這次的英國行,是我第一次踏上歐洲的土地,也是我第一次到這麼高緯度的地方。冬天的英國,太陽總是斜斜的掛在天上,這樣子的斜射光非常適合拍照,不管怎麼拍顏色都很飽和。這一次的旅程,讓我對英國留下許多深刻的印象,像是英國的小朋友都很有禮貌,而寵物似乎也染上英國人的優雅氣質,他們總是緊緊跟在主人的身邊,完全不理會陌生人的叫喚,這跟在台灣溜狗的經驗,是很不相同的。接下來,我將以景點介紹的方式,和大家分享我的英國之旅。

像哈利波特的雙層巴士


 這次沒機會搭到雙層巴士,但一般的單層巴士倒是搭了不少趟,可以用倫敦當地的 Oyster Card(生蠔卡,類似大台北地區的悠遊卡,可使用於倫敦的地鐵、火車及公車)搭乘,單趟一段票2英鎊,折合台幣約100塊。白天如果想要瀏覽市區,搭雙層巴士是個不錯的選擇喔!


▲ 雙層巴士


 


聞名全球的英國地鐵


倫敦是全世界最早有地鐵的城市,只要搭乘地鐵,幾乎可以到達倫敦的各個角落,英國人都以Underground 或是Tube來稱呼地鐵。倫敦地鐵的路線圖非常有名,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路線,並畫出方向、站名、轉乘站等,後來更成為世界各城市地鐵路線圖仿效的對象。這趟旅程,我們遇到倫敦地鐵的Central Line故障停駛(這條地鐵線路相當於台北捷運的板南線,是一條運量很大的線路),看到一堆英國人滿臉錯愕的被擋在地鐵站外進不去,也讓我觀察到英國人比較少見的一面。


地鐵站月台▲ 倫敦地鐵站月台


▲ 地鐵過站停車時拍的月台,後製成懷舊色調很好看


▲ 地鐵故障停駛被困住的乘客


 


極具現代感的時尚機場


希斯洛機場(Heathrow Airport),是英國知名建築師 Sir Norman Forster 的大作,是個極富現代感的航站大廈。


到英國下飛機後拍的,希斯洛機場第五航站,我是從香港轉機換搭英國航空到英國▲ 下飛機時拍的機場照片(我搭的是英國航空)


回程出境的候機大廳▲ 回程時,在候機大廳拍的照片


希斯洛機場第五航站出境大廳▲ 希斯洛機場 出境大廳


 


冬天裡的海德公園


因為是冬天的關係,所以公園裡的樹木都沒有葉子,從小到大好像沒有看過這麼多沒有葉子的樹,不過這倒是一個不錯的拍照素材。


▲ 運氣很好,讓我拍到有一隻鳥停在樹梢上


▲ 真的都沒有葉子


 


(昇禾在英國還遇到什麼新鮮事呢?)



搭船遊泰晤士河


想要一覽泰晤士河的沿岸風景,建議可以購買搭船套票,航線是從國會大廈一直到塔橋之間的河道,沿途會經過泰晤士河的多座橋梁,可以欣賞到河岸邊的各式建築與風光。在船上,我們遇到了一家四口,爸爸媽媽帶著小男孩小女孩一起來遊河,小女孩金髮碧眼的洋娃娃模樣,真的是非常可愛!


▲ 小女孩想餵爸爸吃洋芋片(後面是大笨鐘)


▲ 以聖保羅大教堂為背景,前景為千禧橋,再配合上天空與泰晤士河的藍色。


 


俯瞰倫敦市的倫敦眼


遊玩河後接著就去搭倫敦眼,很幸運地,那時雖然是寒冷的二月天,不過當天天氣非常好,上去的時候,太陽正好要落下地平線,讓我們可以很清楚地飽覽整個倫敦市的夕照風景。


▲ 由碼頭搭船處往上拍的倫敦眼


▲ 從倫敦眼看出去的市容


 


V怪客曾出現的場景:國會大廈


這是英國的立法機構,也是倫敦最著名景點「大笨鐘」的所在地,曾經在很多部電影中出現過,這也是來倫敦必遊的景點之一。


▲ 國會大廈夜景


▲ 國會大廈南塔,塔頂的旗幟代表現在是否在開會中


 


聖瑪格麗特教堂 (St Margaret’s)


西敏寺是英國最知名的一座教堂,裡頭安葬多位英國歷史上的偉人,但因為門票太貴(好像是15英鎊),所以就沒進去參觀了。在西敏寺的旁邊有一座聖瑪格麗特教堂,相較於西敏寺的宏大壯觀,白色的小教堂就顯得精緻可愛,教堂內的彩繪玻璃在陽光照射下,折射出非常美麗的光線,於是我忍不住多按了幾下快門。


在路上看到拿相機照相的人,會很想幫他拍一張照片。背景是西敏寺的正立面。▲ 在路上看到拿相機照相的人,會很想幫他拍一張照片(背景是西敏寺的正立面)


聖瑪格莉特教堂的塔樓▲ 教堂的塔樓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既然到了英國倫敦,當然要到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來看看,從世界各地帶回了為數眾多的珍貴文物,都被小心的收藏在這裡,可以想見當年大英帝國的榮光啊。由於時間有限,所以這次只看了其中幾個主題區,如果想仔細的把每個區域都看完,可能得花上個兩、三天的時間才行,建議想深入探究大英博物館的朋友,在出發之前,可以先做點功課,安排一下參觀的行程。

大英博物館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三點:



  1. 自由攝影。所有的文物都可以拍攝,讓常去故宮博物院的我們很難想像。雖然可以自由拍攝,但重點還是在文物本身,不要光顧著拍照,而忘了去注意每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喔!

  2. 免費。不用花錢買門票,到了博物館走進去就對了。在博物館門口有放捐獻箱,如果參觀者有意願幫助博物館的營運,可以自由樂捐。

  3. 有系統的分類和動線規劃。館內以文明分成希臘羅馬、埃及、日本、近東等區域,每個區域內會再根據更細部的主題做安排,如宗教、武器、生活等,行走於中,就好像閱讀著一本再真實不過的世界歷史書籍,讓我十分佩服英國人對於知識的尊重與嚴謹。


大英博物館的正面▲ 大英博物館入口處


 


(後面還有如電影般的古堡式建築物喔!)



溫莎古堡(Windsor Castle)


溫莎古堡是女王的行宮,英國女王有時候會來住古堡,或是接待外賓舉辦宴會。裡面收藏了許多關於英國王室的歷史文物,以及多位西方繪畫巨匠的真跡,是很值得一看的景點。聽導覽走完展示區域大概需要兩到三個小時,喜歡看歷史文物的朋友一定要來走走。逛完古堡後可以到對面由舊車站為中心改建成的購物區吃點東西,買些紀念品回家喔!


▲ 溫莎古堡的廣場(接待外賓會有馬車繞場 )


▲ 城堡的塔樓


▲ 從外面拍的城牆


▲ 古堡內的建築物


▲ Peascod的街景


▲ 火車站的屋頂(現已改為購物商場)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我們會把為國捐軀犧牲的將士牌位供奉在忠烈祠,英國人則是讓那些對國家有卓越貢獻的將領,長眠於他們認為最接近神的地方,也就是聖保羅大教堂。教堂的地下室安葬著多位英國歷史上的名將,讓後世子孫有一個地方瞻仰緬懷。這座教堂落成於十七世紀,也就是說,三百多年前的英國倫敦,就已矗立了這座高達一百公尺的石砌圓頂教堂。爬了很久的鐵製迴旋梯,終於到達教堂的圓頂,才感到驚嘆,原來在十七世紀人類,就已經能夠完成這麼高大的建築物。由於聖保羅大教堂室內是禁止攝影的,所以只能分享幾張教堂的外觀以及從圓頂上看出去的倫敦市容。


從附近街道看到的聖保羅大教堂▲ 從附近街道看到的聖保羅大教堂


教堂附近的廣場▲ 教堂附近的廣場


教堂圓頂看出去的倫敦市容▲ 教堂圓頂上看出去的倫敦市容


延伸閱讀


關於生活,關於設計,你未曾留意的美好感動: 設計英國


用英國風照片 編織一段日不落的英倫夢


設計英國 : 逗陣參加 DIGIPHOTO英國趴 開獎囉!


走進‧英倫古堡


設計英國



Sheng-Ho Yuan


2004年,我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機「Minolta Z1」。目前GRD3 是我的主力工具,在英國我帶著 GRD3走過倫敦的許多地方。我用GRD時,都以RAW檔儲存,最後再用 Lightroom 後製處理成我想要的感覺。目前是一位竹科工程師,喜歡隨興的到處亂拍。


Sheng-Ho Yuan的Flickr連結


 


 


加入Digiphoto 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