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專訪Apple資深副總Philip Schiller – 暢談「iOS」為何能影響生活?與支撐Apple不斷進化的主因(下)

專訪Apple資深副總Philip Schiller – 暢談「iOS」為何能影響生活?與支撐Apple不斷進化的主因(下): 2011年12月初日本知名IT話題作家,同時也是活躍於日本Apple圈的知名人士的林信行先生(Twitter@nobi),特別專訪了現任Apple全球行銷部門的資深副總Philip W. Schiller(Senior Vice President, Worldwird Marketing),在Steve Jobs辭世後,除了現任執行長Tim Cook統籌Apple事務外,Philip Schiller也扮演著主導接下來Apple產品定位的重要角色。 這次的專訪內容有兩篇,標題分別如下,原文透過日本ASCII.jp × MacPeople網站刊載,RakunaMac已取得作者同意翻譯轉載,提供給華語圈的朋友們參考: なぜ「iOS」機器だけが、人々の暮らしに変化をもたらすのか? (「iOS」產品只是台機器,為何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呢?) アップルは顧客の信頼のおかげで大胆に進化できる (由於憑藉著顧客的信賴與支持,Apple才得以大膽地進化) 註一:關於林信行先生(著作),RakunaMac這裡已陸續有過介紹,亦歡迎參考友站ApplePlan方面的報導記錄。 註二:RakunaMac過往亦提供多篇日本專欄翻譯,歡迎參考。 |普及至全新市場的iOS產品 目前,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使用客群正急速地擴增中,不過同時也有部分消費者尚未融入這股風潮,對此,也想請問Schiller是如何看待這樣的情形? 「如果單就購入iPhone與iPad的人數來看,因為數量可以說是相當可觀,所以預期可以窺見產生無法置信的變化;不過,若從已使用這類產品的消費者比例來看,卻也可以了解到,至今還有大多數的人們尚未接觸過這些產品。 所以,如果從一方面來看,在產品銷售上,對我們來說還有許多可以成長的空間,如果說iPhone以及iPad只是一個入口,那麼接下來的確可以預期將啟動更有看頭的產品。說不定,隨著這波iPad的熱潮,有可能形成比個人電腦普及更為驚人的局面。」 的確,以目前的Apple產品來說,即便在過往銷量並不突出的中國市場、發展中國家,現在市場規模也急遽攀升中。 「供貨市場陸續增加的契機,除了是來自iPod的熱賣,不過在iPhone問世後的市場則進一步擴大,甚至藉由iPad再度推波助瀾。我們在這幾年裡,已經讓Apple產品在中東、亞洲、北歐等過往較不熱銷的市場,陸續開始有所進展,甚至屢屢讓這些國家驚訝,原來我們的產品如此受到歡迎;更不用說,在過往曾未正式販售過Apple產品的國家,幾乎所有的消費者都知道有iPhone與iPad,這些產品廣受認知的程度,或許已能說是全球性的現象了。」 |不是要「更多」、而是追求「更好」 在這成績持續躍進的另一方面,或許因為iPhone以及iPad過於成功,敬而遠之的消費者也大有人在,加上市場上出現愈來愈多的競爭對手,因此對於這類型產品原本就不熟悉的人來說,會覺得每一款智慧型手機都大同小異,於是直接選用他牌的產品。 Apple打算如何傳達其中的差異性呢? 「首先,一開始最需要弄清楚的是,iPhone即便是現在,仍然為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平台,就這點來說,最近有些媒體認為iPhone已屈居Android平台之後,但這是錯誤的,不過雖然這麼說,但對我們而言,目標絕對不是放在能最為暢銷的智慧型手機上,就”結果”來說,銷量定位成功的邏輯的確很合理,但我們真正著眼的目標,並非是出貨數量多。而是能夠提供最棒的智慧型手機這件事。 iPod/iPhone/iPad這般產品的消費生態,關鍵在於顧客與產品品質、軟硬體之間有如何的聯繫關係,而市場競爭也的確很重要,有了競爭,我們也因此更加努力。但綜觀這些行動平台競爭產品,可以說幾乎跟開發電腦般犯了相同錯誤 — ”從產品開發階段起,就已經陷入紛亂”,像這樣的錯誤正不斷地重複著。 可能是由誰負責硬體的開發,然後又由完全不同的人負責軟體的設計,再者又由誰負責規劃服務,因為是這樣的模式,所以消費者往往在挑選產品時,都必須花不少心力在判斷什麼才是好的組合。如果是Apple產品,同樣的一套應用程式皆能在iPod touch/iPhone/iPad上執行,甚至與電腦端的溝通也極為容易;反之,在Android平台方面,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均被搭載不同版本的作業系統,加上畫面的尺寸規格均有所差異,所以並非所有產品都能進行完善地運作,這很理所當然。」 「在汽車誕生之際,當時車主仍需分別購買車體、引擎以及內裝,才能順利進行組裝,這樣的模式是有問題的,所以現今的汽車品牌才都改採從頭至尾進行生產的方式;同樣的,所謂的消費性產品,如果連要如何組合的問題都丟給消費者的話,那肯定是錯的,所以能由自己從頭至尾完成一項產品就變得相當重要,這就是我們的看法。競爭對手陣營或許覺得有得就有失,但我們完全是以逆向思考在進行著。」 消費者了解其中的差異,就會選購具備整合型方案的產品? 「Android平台的複雜,隨著版本的更新,可以說是更加地明顯,看不見有變得更好的元素。由於Android整體架構相對複雜,所以會去升級作業系統的使用者很少,此外由於供應應用程式以及付費內容的商店有許多形式,使用者即便已經購買過,往往還會陷入需重新購買的窘境,看見這樣的形態,就會對Apple產品採用的整合式方案感到自豪。 我們採取的是,隨著時代的演進而緊密整合的產品,而Android方面則是重疊了歷代的版本,不斷地更為複雜,這兩者中的差異,肯定會慢慢地在消費者的選擇上形成明顯的區隔。當然,覺得Android比較好的消費者應該是存在的,我們並沒有打算強迫這些人接受,剛剛也有提到,我們並非放眼在能為多數人使用的產品上,而是純粹設定要開發最棒的產品。」 |對病毒與惡意軟體所採取的姿態 對於總是不能輕忽以病毒為首的惡意軟體攻擊,或許這也是使用Android平台會有的困擾吧? 「就惡意軟體來說,這幾乎可以說是iOS與Android設備之間最為顯著的差異,回顧剛開始開發App Store時,我們完全不想讓iPhone以及iPad變得像是電腦架構,簡單來說,如果時間往回推至20年前、再一次重新設計電腦的話,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朝更為安全、可信賴的方向,開發出沒有病毒、惡意軟體疑慮的電腦吧! 所以,我們認為iPhone與iPad剛好是能重新調整架構的契機,最終我們選擇了擔起責任,讓每組應用程式都能安心地被使用;而Android平台在這點上,也與我們完全背道而馳,並非訴求『更好的』,而是一味地追求『更多的』,為了所有搭載Android環境的產品都能大賣,分別與多家不同的品牌、電信業者合作,不斷地設法增加應用程式,不管什麼種類的程式都能於商店廣泛上架登錄。 而這個結果,只是讓消費者成了白老鼠,如果一位使用者發現某套程式有問題、感染了病毒,這時Google方面就會撤除該套程式;但,這樣讓消費者成為實驗動物的方式,我們認為是錯誤的,這除了不具友善、易用性外,也並非是項安全的作法。 雖然這麼說,但現在要有所調整也為時已晚,不管怎樣都顯得為時已晚。如果到了明天即便發現『糟糕!這樣的做法錯了,為了能讓Android Market變得安全,現在起暫時關閉』,那真的也是為時已晚的狀態了。」 |說到Apple,就連雲端服務也是無縫式整合 提到2011年的Apple產品,Schiller一開始為我們介紹最具人氣的硬體產品、OS X Lion與iOS 5兩套作業系統,以及所謂的iCloud雲端服務。特別是iCloud,這對Apple來說也是項轉捩點,截至目前您對此有何感受呢? 「事實上,雖然iCloud才剛開始運作不算很久,要下任何評斷都還算早,不過截至目前為止,我是相當滿意的。現階段,全球已有上百、上千萬個使用者嘗試iOS的備份功能、設備間進行電子郵件收發,以及進行聯絡資訊、行事曆、照片等資料的同步。 雖然iTunes Match這項便利的雲端音樂存取服務,尚僅在少部分市場(iTunes Match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