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大學評鑑:到底是「學術」?還是「神棍」?
有鑑於 SCI 與 Impact Factor 的被誤用與濫用,創始人 Eugene Garfield 在 2005 年寫下一篇論文 '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清楚地警告世人: SCI 與 Impact Factor 主要是用來衡量期刊的影響力,而非作者個人的學術成就。他也說:他曾考慮過用另一個標題:“Citation Sanity and Insanity -- the Obsession and Paranoia of Citations and Impact Factors.” 台灣的教育部以及附從於教育部的「學者」應該就是該文中所指稱最典型的 Insanity、Obsession and Paranoia。
Eugene Garfield 的主要警告是:(1)SCI 與 Impact Factor 的有效性是用大量論文來消除統計上的偏差,但是作者個人著作數量太小,很容易引入統計誤差,因而不適用;(2)根據許多作者本人的意見,最常被引用的文獻往往不是他個人所重視的文獻;(3)SCI 與 Impact Factor 是用來衡量同一個領域內期刊的相對影響度,跨學術領域的比較毫無意義;(4)SCI 主要適用於英語國家,而不適用於跨國(跨語言)的評比。
阿姆斯特丹大學的 Tobias Opthof 也在 1997年的醫學期刊 Cardiovascular Research(Vo. 33, pp. 1-7)以 "Sense and Nonsense about the Impact Factor" 為題,清楚舉證用 Impact Factor 衡量一個人的學術成就有多荒唐。他也指出:即使在 clinical cardiology 這個極端明確的學術分支中,用 Impact Factor 與 citation index 為基準所建構的評量制度來衡量個人學術成就,都將導致極端荒謬的結果。
關於個人學術成就評量,最近最熱門的是一個物理學家 Jorge Hirsch 為物理學界設計的衡量指標:h-index。根據這個指標,如果一個學者有 H 篇論文都至少被引述H次以上,那麼他的學術成就=H。在 Science 期刊 2005年八月號第1181頁裡,國際公認的頂尖固態物理學家 Manuel Cardona (H 指數 86,超過諾貝爾獎得主 Pierre-Gilles de Gennes 的79)對這個指標的批評是:千萬別把這當作評價一個學者的唯一指標。而且,在同一個訪問裡,即使是 Jorge Hirsch 本人也警告說:除非有適當的校正,否則不應該用 h-index 進行跨領域的比較。
荷蘭 Leiden University 的學者 Henk F. Moed 算是比較審慎而負責任的,他的研究指出:用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為基準導出的評量指標不適合用來評估任何學術團體的研究成效,因為:(1)SCI的援引次數統計往往不正確,(2)SCI的援引次數可以被刻意地操縱與作假,(3)每個學科領域援引論文的習慣不同,跨領域的比較是有問題的。他也指出 h-index 即使在同一個學術分支中也可能導致量測結果有偏差(偏好年者學者,有可能妨礙創新)。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篇論文的「結論」處,他竟然一反學術界常見的慣例,沒有推薦任何方法,而只把他的研究過程重述一次(最無聊,最忌諱的一種書寫,除非「無法下結論」是最佳的結論)。
Henk F. Moed,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citation analysis in research evaluation, Arch. Immunol. Ther. Exp., 2009, 57, 13–18.
有鑑於各學門已經被各種「評鑑制度」搞到神鬼不寧,甚至忘記學術的本務,2008年七月號的 Science 期刊顯著地以 'Reviewing Peer Review' 為題的 Editorial 提出警告:過度強調頂尖期刊論文的結果,將會妨礙學術的首要目標:「促進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革命性的理論在開始的時候總是無法被主流期刊接受,過份強調期刊排名將會扼殺新理論與新創意,只有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期刊並忠於自己的學術良知才是促進學術進步與自我突破的根本。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清楚地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 citation index 是用來評鑑期刊,而非個人,否則會犯統計上的錯誤。
(2)即使在理工領域裡,跨領域的比較目前仍欠缺任何經得起檢驗的學術依據(譬如:企圖用任何特定的指標比較兩個不同科系內學者的研究成果)。
(3)由於各國使用的語言不同,人文與社會領域的跨國界學術評比是荒謬的。
(4)所有「全球大學研究能力」排名的方法都涉及跨領域以及跨國界的研究成果綜合評比。既然不存在跨領域、跨國界的評比方法,就無法產出具有可信度的「大學研究成果綜合評比」指標。因此,所有「全球大學研究能力」排名都違背學術最基本的常識與最起碼的嚴謹性要求。
(5)所有企圖提出這種方法的「學者」,都是基於對統計方法、 SCI 與 Impact Factor,以及 h-index 在方法論上的無知,以及對於學術之本務的無知。
(6)把不符合學術基本要求的方法交給教育部當作管理大學的依據,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
5個令你驚異的創新發明:健康魔鏡、戰鬥手套
所有的得獎公布網頁在此,想要知道更多細節的朋友可以前往細看。在這裡我們僅把其中5項小編覺得比較有話題性,或是與科技相關的創意產品拿出來檢視,想要看完整版的10項產品,則還是請各位回到原始網頁。
Mechanical Dexterity 義掌
乍看之下你會以為這是機器手臂,但是事實上它完全不需要用電力驅動,卻可以讓使用者操作更靈活。它的用途是用來當義肢(或許該叫義掌),原理其實跟小時候你可能玩過用一根棍子前端有個玩具手掌,在尾端的握把一握,手掌就會開闔的原理差不多。只是在手掌的細節它加以改良,可以用來握酒杯,甚至可以丟球,靈活度更高。
由於這個產品對於肢障人士來說,一定可以促進相當的便利性,而且在製造技術上看來也沒有太高的門檻與障礙,也難怪這個義掌會被Popular Science列為第一項得獎的發明。
▲義掌的發明人:Mark Stark。
▲義掌的設計原理。
▲在官網上有這個義掌實際使用的影片,使用起來真的很靈活,訓練一下連丟球都不成問題。不過因為該影片無法外連引用,要麻煩網友自行上去觀看。
Stunning Development 盔甲手套
這個發明乍看之下像是從「黑暗騎士」裡頭拿出來的電影道具,實際的作用呢?其實也跟你想像的差不多,這是一個用來打擊犯罪的盔甲手套。主要是用來提供給警方在對付罪犯時使用。
除了外觀以及材質的設計,這個盔甲手套的特色在於他手套上可以「外掛」一些科技產品。從上圖來說,使用的就是高壓電擊器,可以用來在格鬥的時候對付歹徒。而他也可以安裝紅外線瞄準器、手電筒等,使探員或是警官在出勤的時候,更加的便利以及安全。
值得一題的是,這個發明的說明影片,請來了凱文科斯納在一旁當見證人。更讓人覺得這應該是從某個電影裡頭拿出來的道具吧......
▲說明影片在一旁助陣的是大明星凱文科斯納。
▲總覺得這一幕好像在哪一齣電影裡頭看過似的......
A Magic Wand For Printing 隨手印
這個產品,我想應該可以稱作為「隨手印」吧?官網的說明是說「讓你隨手一揮,就能印出你想要的圖案,就像神奇魔杖一樣」,不過,其實文字的說明比較神奇,實際看到操作影片之後,你會發現它的原理並沒有那麼複雜。
▲拿在手上就可以隨手列印。如果想要在這麼大張的紙張上列印,過去你可能需要一台巨型的印表機。
與其說這個產品是印表機,其實原理更像是光學滑鼠。主要的原理就是用雷射光學來偵測位置的移動,然後控制列印噴嘴印出圖樣的速度。其實現在也有手持式的掃描儀,這個隨手印的原理跟手持式掃描儀應該是大同小異。
▲產品的原理說明圖。
▲用手在紙上移動,就可以印出圖案。
▲發明者開發的各種模組。
A glare-blocking LCD sunglass lens 主動式太陽眼鏡
這或許可以稱為「LCD主動式太陽眼鏡」,主要的功用就是用來抵擋瞬間出現的局部強光。傳統太陽眼鏡雖然可以幫我們阻擋一部分的強光,但是抵擋陽光的能力越強,鏡片當然也就越黑,你也就越看不清楚。但是鏡片太淡,則又沒有遮蔽的效果。這個困擾在開車上特別明顯,當你不得不向著陽光往前開的時候,往往不管你的隔熱紙多厚都沒用,你還是必須一路皺著眉頭瞇著眼往前開。
這個主動式太陽眼鏡則是透過鏡架中央的sensor來感知強光的角度,然後會在鏡片上的對應位置加深鏡片的暗度,這樣就可局部動態地過濾突如其來的強光,讓你保持行車或是走路的舒適。
▲官網影片有示範鏡片怎麼動態地遮蔽強光。
A Mirror That Monitors Vital Signs 健康魔鏡
這個發明應該可以稱為「健康魔鏡」,當你站在鏡子前面,鏡子上就可以顯示你的身體健康狀態,像是心跳、脈搏等等資訊。
由於這個產品的原理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完全看懂了,因此從網頁上節錄的原文說明如下:
When your heart beats, it sends a pulse of blood through your blood vessels. Blood absorbs light, so when more of it travels through the vessels, less of the light hitting your skin is reflected. A webcam can pick up those small fluctuations in reflected light, Poh says, and a computer program can translate that data into a heart-rate reading.
意思應該是心臟跳動的時候,血液在血管理形成脈搏,而血液會吸收光,所以當它流經血管的時候,你皮膚所反射的光線會比較少。因此透過Webcam就可以記錄這些狀態,因而測量你的健康狀態......
(當然我個人是有點疑惑,Webcam真的有這麼神奇,光用「看」的就能測出你的心跳嗎?但從這個資訊看來,似乎真的是這樣)
鏡子的背後是一個雙向玻璃,後面則設置一個螢幕以及攝影機,螢幕是用來反映顯示的健康資訊之用,而攝影機則是用來觀察使用者的健康資訊,以及對應資料庫。這兩個裝置的後面,當然還是會連接到醫院的主機。
"Gray Design的混種豪華運輸車 - 敞篷、禮車、遊艇造型三效合一
瑞典的一家設計公司 - Gray Design,是設計SAAB Spyker 9+ Tribute概念跑車的公司,他們最近的新作品就是一部融合了「遊艇造型、敞篷車、豪華轎車」等特色的多功能休閒禮車 - Strand Craft Limousine Beach Crui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