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教授什麼時候產生了「PC沒有改變世界」的錯覺?

raincole 著 http://raintoday.cc/pc-revolution-you-didt-see 我一直有在看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大概從他開始寫我就開始看了,雖然他--至少他的文章--基本上是抱持反商仇富的態度,但裡面有很多事我也蠻認同的,譬如科學園區根本沒什麼道理。何況無論觀點如何,就資訊密度而言彭教授也能隨手打趴網路上其他99.9%的「無名心情留言板」(謝天謝地,這些小鬼都改用臉書了)。 不過,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賈伯斯?他到底為這世界做了什麼好事?」一文,我看得整個莫名其妙,不是因為他針對賈伯斯的批判--這是對媒體/書商/賈迷那幾天大幅度炒作賈伯斯的反動,可以理解--而是該文採用了咆哮體,充滿情緒化和連續的驚嘆號,還莫名其妙牽拖到林董事長及台大。 *重寫過的版本沒那麼偏激,但原版(我看來)真的是國中生吵架的程度。 呃,但文章刪了,事情過了也就算了,我頂多在心裡酸刪文輸一半之類的。問題是這篇文還有續集,這次牽拖的對象扯更遠了,不是台大生,而是說改變世界的是IT產業,不是PC產業!。 IT產業當然很好 我寫這篇文章當然不是要表達相反的觀點(改變世界的是PC產業,而不是……)。首先IT產業包含PC,所以影響力當然比較大(哪有子集大過自己的超集的?),何況,「PC以外的IT」確實也改變了世界。 就算(這是個離譜的假設)PC以及任何個人可負擔的運算設備從未出現,人類文明一樣會踏入資訊時代--人口普查不再需要大量人力去整理紙本資料、工廠可以用電子式系統達成更精準的自動控制、建築物可以事先模擬地震的影響、颱風來時可以用極大量觀測數據預測路徑、飛機和火箭等等交通工具變得更安全,等等數不盡的運算成就,不需要PC也能做到。 重要的計算們往往是在嵌入式系統或大型工作站上完成的,相較之下,PC的運算資源主要都耗在解碼影片(不是去馬賽克那種解碼),或者在你玩星海爭霸2時,把那些閃閃發光的神族兵渲染(render)到螢幕上,諸如此類的無聊工作。 很明醒地,如果你眼前這台PC突然壞掉(用平板和手機看我網誌的朋友,哈囉),你可能會不爽、呼天搶地、愁眉苦臉、抱怨連連,但最後也只不過是重灌或換台電腦而已。對大部份人而言,損失大概不會超過幾份報告、一整天的好心情、以及D槽滿滿1TB的日本影片。 但如果是那些真正「重要」的電腦出錯(甚至不需要當機,只要數值有個小紕漏),可能會發生股票指數完全錯亂使投資人損失慘重、甚至動車追撞直接數十人死亡。你損失的影片完全不能比。 那麼,我們可以就此斷言世界不需PC也能照常運轉、PC不夠格稱為一場革命、PC只改變了人類文明最膚淺的表層嗎? 當然不可以! PC改變了資訊市場 首先,什麼是PC?個人電腦(含筆電和桌上型電腦)這裝置,跟手機、平板電腦、控制鍋爐的嵌入系統、工作站以及超級電腦,到底有什麼不同? PC的特點是,它是唯一同時適合創造和檢索資訊的設備,因而同時改變了資訊市場的消費和生產端。有人覺得手機和平板也做得到,不過至少就目前而言,它們主要是在消費PC生產出來的資訊(受益於更好的照片/影片處理軟體,這個情勢正在慢慢改變)。 乍聽之下,創造資訊並沒有很重要。畢竟食衣住行這些基本需求,除非你是生活在模擬市民世界裡的小人,沒有一項是能單靠資訊去滿足的。而那些吸引人們眼球最久的,譬如遊戲和youtube影片,似乎真的是一些浪費時間的純娛樂產業。 但如果換個名詞呢?你會覺得教育無關緊要、可有可無,是沒有它整個世界仍照常運轉的雞肋嗎? 而教育說到底,不就是傳播資訊給他人的手段嗎?(此處的資訊不是狹義的知識,也包含理念或觀點等等) PC對教育,或者說資訊傳播的影響,遠遠不是你去Google搜尋別人的文章,然後剪下貼上到自己的報告上那麼簡單(雖然光這個影響已經夠驚人了)。譬如說,在「卡斯帕羅夫24年後揭示“湛藍”與 IBM的不為人知的事」所提到的: 美國傳奇棋手鮑比·菲舍爾在1958年15歲就獲得世界冠軍。這個冠軍的年齡記錄一直保持到1991年,但從那年開始,這個年齡記錄已經被刷新了20次! 2002年,烏克蘭的謝爾蓋·卡爾亞金在“近乎荒謬”的12歲年紀已經獲得了世界冠軍。 1991年之後孩子的智力突然進步了嗎?又或者是人腦本身沒變,而是下棋的訓練方式改變了?顯然是後者比較合理吧!這種改變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個人電腦中開始出現國際水準的下棋AI,因此「和大師對奕」不再是稀有資源。 當然還有更多…… 我們現在能學習國際水準的賽局理論、金融市場,甚至性高潮的秘密,而且不付一毛錢。沒有PC和相應的網路,這些演講還是會出現,但就只有頂多一兩千個學生可以看到,也不可能會有中文字幕。 當然還有更多…… 你不需要任職於國際名校,也能在這個新的傳播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印度的Khan Academy一開始只是將影片放上Youtube,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新教育型式,有超過100萬名學生、8000萬次以上的觀看次數,這些寶貴的資料(包含網路志工們做的翻譯),都是從PC生產出來,再(主要)用PC消費掉的,最棒的是,它們不會真的被消費掉,反而可以供應給幾乎無上限的學生。 當然還有更多…… 美國人一年總共花3000億小時看電視,而只花1億小時編寫維基百科,最終造出了人類史上最大最豐富、內容還能迅速更新的百科全書。如果少了可以寫作的PC,這寶貴的1億小時認知剩餘(Cognitive Surplus*)就會在電視這種單向的、不對等的傳播媒體上白白浪費。 *3000:1的數字出自此書。 當然,還有更多…… 吃果子拜樹頭 讓我們回到彭教授吧。我不知道他的部落格有多少人在看,假設固定讀者有10000人,真的有好好看完並且在腦中思辨吸收的有1000人吧。 不靠部落格的話,教授有辦法把他的社會福利思想傳達給這1000人嗎?可以!但可能得和出版社交涉,或四處奔波演講,一連跑上好幾年才有這種成績,又或者是到報紙上寫個專欄,但冒著被貼上政治標籤(現在的主流報紙……)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如果今天有個,呃,彭日光先生好了,他的才學見識和彭教授相近,卻沒有相同的頭銜和社會地位,請問會有人找日光先生出書、寫專欄或演講嗎?他要付出幾倍的心力才能取得一個部落格的影響力?如果他的信念稍弱一點,或者必須為生活奔波,沒辦法花這麼多時間去傳播看法,是不是就此埋沒了? 更更重要的是,當彭教授的言論出現偏差時*,每個人都可以去挑刺,在Facebook或部落格(如我)上去辯論、補完真相,結合成一張綜合不同觀點的資訊圖譜,這不只是量的飛躍,更是質的提升。你可以說這是「網路」的貢獻,但如果沒有PC讓眾人寫入資訊,網路也只能形成類似電視台的架構。 *非針對他個人--最理性最聰明的人也有這種時候,除非根本就不說話。 再來看看彭教授大力倡導的台灣關鍵事實計劃。這是什麼東西?基本上就是一個wiki型式的網站,集眾人之力/智彙整能源存量、水資源使用狀況的數據,以便揭發台灣潛在的社會問題。 看,這不就是用PC改變世界的好例子?彭教授不是說「國人對當今台灣社會局勢的總體認知量,就是決定台灣政治局勢的關鍵力量」嗎?怎麼遇到賈伯斯議題,就突然忘記PC對人們的「認知」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呢? 透過網路,彭教授已經獲得了不小的影響力,而且還不斷在為改變世界努力著。但是吃了網路的果子之後,卻不肯拜PC的樹頭,也未免太健忘了點吧。 結語 先說好了,這篇文章並不是在為賈伯斯護航,我從來不覺得應該把任何人神格化。是的,我認為賈伯斯真是個英雄,但問題是,資訊時代以來的英雄真是多的數不清,實在沒有必要過度崇拜其中一位。 我要講的只有一個點,就是彭教授--毫無理由地--低估了PC的重要性。這只是一個很小的點,本來是不值得特別拿出來講,但彭教授本人學識遠高於我,又吃過網路果子,不可能不懂這件事情。 為了強化「Steve Jobs沒那麼了不起」的觀點,而寫出一些偏離常理認知的東西,例如PC沒有改變世界、Apple可以靠競爭優勢取消代工把產品全拿回美國生產*,又把賈伯斯和愛迪生、福特以及比爾蓋茲比較(蓋茲還可以比有無投入慈善,但跟愛迪生比的基準在哪?),最後再牽扯到毫無關聯的林百里和台大,是我很不能接受的論述方式。 路見不平,拿土填平;寫一篇文章,為PC的影響力小小地護個航,應該不算太過分吧! *按照Hungry Beast的影片所述,這樣會讓iPad的售價提高到14970美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